
投資股票時,大家常聽到「本益比越低越好」,但這真的正確嗎?
本益比就像是買東西時的「價格和價值」比。當我們買東西時,會想知道這個東西「值不值得這個價錢」。
本文將一一介紹:
什麼是本益比?
怎麼計算?
怎麼用來判斷股票值不值得買?
本益比低和高,真正代表什麼?
本益比的定義
本益比 = 股價 ÷ 每股盈餘(EPS)
就像買東西時的「單位價格」。
股價 = 商品價格
EPS = 商品的實際價值

本益比的意義
本益比可以從 3 個角度來理解,就像我們買東西時會考慮:
回本速度快不快?
商品品質好不好?
未來會不會漲價?
投資回本年數
本益比代表公司需要多少年的獲利(EPS),才能讓股東收回投資金額。
舉個例子:
A 公司股價 = 100 元
每股盈餘(EPS)= 5 元
本益比 = 100 ÷ 5 = 20
這代表在公司獲利不變的情況下,投資 100 元,每年賺 5 元,需要 20 年才能回本。本益比越低,表示越快能回本。
價格 vs 獲利能力
本益比反映「價格和獲利能力」的關係。
EPS = 公司賺錢能力
如果股價漲了,但 EPS 也跟著成長,代表公司成長健康。
如果股價漲了,但 EPS 沒跟上,可能只是「市場炒作」。
市場預期
本益比也反映市場對「未來成長性」的期待。
如果大家看好公司,願意出高價,本益比會上升。
如果大家覺得公司沒前景,不願意出高價,本益比會下降。
本益比越低越好嗎?
本益比低,不一定是好事!
如果是公司基本面穩定、成長良好,本益比低可能是被低估,撿到便宜貨。
如果是公司獲利下滑、成長疲弱,本益比低可能是市場看衰。
就像手機大降價,如果是因為新款即將上市,那可能撿到好康(買舊款划算)。
如果是因為手機規格不佳、銷量差,可能是「庫存積壓品」。
合理的本益比是多少?
不同產業、不同成長階段的公司,本益比的「合理範圍」不同,要看公司的本益比是否合理,應從兩方面比較:
與同業比較
科技業通常本益比較高,因為成長性強。
民生消費、金融業、公用事業的本益比通常較低或中等,因為成長空間有限。
不同產業的本益比標準不同,所以比較時不能單看數字,必須跟同業相比,才知道是高還是低。
就像兩間手機品牌,一家穩定出新機,價格合理,銷量穩定。
而另一家推出革命性技術,市場看好未來成長,願意付更高溢價,本益比自然比較高。
不同產業之間的本益比標準不同,所以要和同產業相比,才能判斷估值是高還是低。
與歷史數據比較
比較「現在」和「過去」的本益比,才能看出是否合理,建議要觀察過去 5 年的本益比。
如果公司過去 5 年平均本益比是 15,現在是 10,可能被低估。
但如果獲利能力在下滑,可能是市場已經發現問題。
本益比高和低代表什麼意思?
本益比高不代表一定貴,本益比低也不代表一定便宜。
高本益比
高本益比有兩種可能:
市場看好公司成長潛力,願意付更高價格。或者是市場炒作,短期過度樂觀。
低本益比
低本益比有兩種可能:
公司被低估,市場沒發現價值,此時反而是投資的好時機。
也可能是公司成長疲軟,市場不願給予高估值。
本益比低的潛在風險:價值陷阱
低本益比可能是「陷阱」,而不是撿到便宜。
當公司基本面惡化或景氣衰退時,股價可能提前反應而下跌,導致本益比降低。
此時本益比看似很低,似乎是投資機會,但實際價值在縮水,這就是所謂的「價值陷阱」。
舉例來說,柯達曾是全球膠卷行業的霸主,2000 年股價一度超過 90 美元,市值超過 300 億美元。
然而,隨著數位攝影崛起,大家不再需要傳統膠卷,柯達卻來不及轉型,最終導致公司破產。
傳統相機的跌價,看似便宜,但在市場上已經沒有價值了。
本益比的種類
歷史本益比

將當前股價除以過去 4 季的平均 EPS,就是歷史本益比。適合評估獲利穩定的公司。
歷史本益比就像看一個運動員的「過去成績單」,如果成績一直保持穩定,代表實力穩定;如果成績開始下滑,可能代表狀態不如從前。
預估本益比

預估 EPS 是當前股價除以未來EPS。反映市場對公司未來 12 個月盈餘的預測,適合評估成長中的公司。
就像預測運動員的「未來表現」,如果訓練狀況良好,預期成績會更好,預估本益比可能較高;但如果有傷病或狀態不佳,未來表現可能會下滑,預估本益比就會較低。
本益比可以拿來判斷股票貴不貴嗎?
本益比可以幫助判斷股票是否昂貴,但不能單看數字,還要考慮背後的原因。
1. 與同業比較
不同產業的本益比標準各異:
不同產業有不同的本益比標準,科技業的本益比通常較高,因為市場預期成長性強;而民生消費或公用事業的本益比通常較低,因為成長空間有限。

2. 與歷史水平比較
如果一家公司的本益比長期維持在 15,但現在突然變成 10,可能是市場低估了價值;但如果是因為公司獲利下滑,可能反而是個警訊。
3. 分析背後原因
本益比升高可能是因為市場樂觀,但也可能是短期炒作;本益比降低可能是因為市場悲觀,但也可能代表公司基本面變差。
就像在買房子時,價格上漲可能是因為地段變好或房價普遍上漲,但也可能是因為短期炒作,真正的價值要看房子的建材、周邊環境和發展潛力。
怎麼找出本益比?
那麼,該去哪裡查本益比呢?
歷史本益比
- 台股:goodinfo https://goodinfo.tw/tw/index.asp
輸入股票代號之後,可以查詢不同期間的本益比(即 PER值)

2. 美股:晨星網站(Morningstar) https://www.morningstar.com/

預估本益比
- 台股:台股的預估本益比必須從券商研究報告取得,只要有開證券戶的券商,都可以從他們的網站上下載,或是請自己的理專提供。
- 美股:Yahoo Finance https://finance.yahoo.com/
輸入股票代號後,可以找到 Forward P/E,這就是根據預估未來 12 個月的 EPS,計算出的預估本益比。

這就很像在看商品評價時,歷史本益比是「過去消費者的評價」,而預估本益比則是「專家對這個商品未來銷量的預測」,兩者都有參考價值。
本益比河流圖
除了直接看本益比,你還可以用「本益比河流圖」來判斷目前的股價位置。
本益比河流圖把公司過去的本益比劃分成不同區間,就像是一條河流,幫助你看出股價是位於「高水位」(估值過高)還是「低水位」(估值偏低)。
不論是台股或美股,都可以在財報狗網站查詢河流圖:https://statementdog.com/
例如在圖中,這間公司目前的本益比,和過去 5 年的本益比,是在中間區域(黃色)。
如果公司未來的獲利和過去差不多,那目前的股價算是合理的價位。

什麼公司適合用本益比?
適合用本益比的公司,通常是業績穩定、獲利明確的企業,因為這類公司未來的獲利比較容易預測。
成熟企業
已經度過快速成長期,進入穩定獲利階段,市場對未來成長空間掌握度較高。
公用事業
像水、電、天然氣這類行業,市場需求穩定,獲利波動小,本益比的參考價值較高。
消費必需品
例如超市和食品業,這類產業的市場需求穩定,競爭格局變化不大。
銀行和保險
例如銀行和保險,這類公司獲利模式清晰,市場容易對未來盈餘進行預測。
這就像你在評估一家老字號餐廳的價值。
如果這家餐廳多年來生意穩定,評估它的價值比較容易。但如果是一家剛開幕的新餐廳,客流量和菜色還不穩定,用過去的業績來判斷就會比較困難
什麼公司不適合用本益比?
有些公司不適合用本益比來判斷價值,因為它們的獲利不穩定或難以預測。
新創公司
剛成立的公司通常還在燒錢階段,可能還沒開始獲利,這時候用 EPS 來算本益比就像「還沒開始賺錢,就想知道賺多少」,結果自然會失真。
虧損的公司
如果公司過去 12 個月的 EPS 是負數,本益比就會變成負的,這就像評估一家賠錢的店,用「回本時間」來計算根本沒有意義。
景氣循環的企業
例如鋼鐵、水泥、航運等行業,獲利和景氣息息相關,當市場景氣好時賺大錢,景氣差時可能虧損。
這就像水果攤在夏天賣西瓜很賺錢,但冬天就可能賣不出去。這種情況下,使用「本淨比」(P/B,股價 ÷ 每股淨值)來評估會更準確。
成長快速的公司
對於成長快速的公司,單看本益比可能不準確,這時候可以用 PEG(本益成長比)來幫助判斷。
PEG 的公式是:本益比 ÷ 預期成長率

PEG 考慮的不只是公司目前的獲利,還加入了「成長性」這個變數。
PEG 的意義:
如果 PEG = 1 → 市場對公司的估值合理
如果 PEG < 1 → 公司可能被低估,具備成長潛力
如果 PEG > 1 → 公司可能被高估,或未來成長潛力不足
這就像買房子一樣,房價高不代表不值得買,如果這個地段未來有捷運、百貨公司等利多消息,房價可能還有上漲空間。
反之,如果房價已經漲到高點,未來發展空間有限,可能就不值得買。
PEG 值越低,代表在考慮未來成長性後,公司估值可能更便宜。
總結來說,本益比是評估股票價值的重要工具,但它並不是萬能的。單看數字容易誤判,關鍵在於理解本益比「為什麼高或低」,並搭配其他指標來進一步確認
像買房一樣,房價高或低不一定代表好壞,重要的是看地段發展、建案品質和未來增值空間。投資股票也是如此,懂得看清「價格」背後的「價值」,才能真正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。
所以,本益比越低越好嗎?
真正的關鍵在於深入了解公司基本面,結合市場動態,才能做出正確判斷。